常熟市简称虞、虞城,又称江南言子故里,古称琴川、海虞、南沙等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,北濒长江,与南通市隔江相望,东邻太仓市,南接昆山市、苏州市相城区,西连江阴市、无锡市锡山区,西北与张家港市接壤。境域南北距 37 千米,处北纬 31°31′~31°50′,东西宽 49 千米,处东经 120°33′~121°03′,国土面积 1276.32 平方千米(含所属长江水域面积)。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为虞山街道金沙江路8号。
【地质地貌】 地层 常熟境域地层归属江南地层区,依时代先后,已知有古生界、中生界与新生界。古生界:寒武系始于距今约 5.7 亿年;奥陶系始于距今约 5 亿年;志留系始于距今约 4.4 亿年;泥盆系始于距今约 4 亿年;石炭系始于距今约 3.5 亿年;二叠系始于距今约 2.85 亿年。中生界:三叠系始于距今约 2.3 亿年;侏罗系始于距今约 1.95 亿年;白垩系始于距今约 1.37 亿年。新生界:下第三系始于距今约 6700 万年;上第三系始于距今约 2500万年;第四系始于距今约 2500 万年,含更新统与全新统。
地质 常熟境域所在地区属于扬子准地台,属地壳相对较稳定的构造单元。在扬子准地台范围内,包孕常熟及其邻近区域的次一级构造单元,为下扬子─钱塘褶皱带,是曾经历地壳运动较显著的地带,在下扬子─钱塘褶皱带的东部,发育有一系列中生代的断褶凹陷与隆起,均属更次一级的构造单元。
地貌 常熟境域南部低洼,属太湖水网平原,为阳澄湖、昆承湖等浅水湖群的分布区域;西北部与东北部略高,属长江冲积平原,为江口段南岸冲积物的覆盖区域,其中西北部地面多分布老冲积物,东北部地面多分布新冲积物。
平原 常熟境域的平原,为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,土地平旷,水网交织。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微倾,海拔多在 3 ~ 7 米,少数低洼区域为 2.5 米左右,局部高亢地段可达 8 米,地面几乎全部为第四系沉积物所覆盖。依地表结构,常熟境内平原通常析为三片,即为沿江平原、昆承平原和虞西平原。
山丘 常熟境域内山丘有虞山、顾山、殿山、铜官山和西山等,依其形态,虞山属低山类型,余者形体矮小,属零星散布的孤丘。虞山古名乌目山,一称海隅山,商末仲雍即虞仲定居吴地,殁后葬此,遂名虞山。其位置处于市域中部,略偏西侧。山形略呈长条状,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延伸,山脊线长约 6400 多米,主峰称锦峰,峰顶高程为261.1 米。
【水系】 长江过境部分 长江流经常熟北境,按江苏省划定的界线,属常熟境的江面为 109.74 平方千米,约占境内水域总面积的 38.59%。江岸西起福山闸西,东至白茆塘口东,长约 31.9 千米。江面宽度,徐六泾口外为 5.5 千米,至白茆塘口外宽 8.1 千米。为 5.5 公里,至白茆塘口外宽 8.1 公里。
通江河道 据常熟历代旧志记载,常熟境内通江河道,已数易其位。梁代有二十四浦通江,历经沧桑,大多湮没或改道。新中国建立后,大兴水利,入江诸河都经整治,并开望虞河等河道,至今境内有福山塘、望虞河、耿泾、海洋泾、常浒河、徐六泾、金泾、白茆塘等河通江。
境内河网 常熟境域内河均属长江下游的太湖水系,河流总面积为 129.23 平方千米,约占境内水域总面积的45.43%,分布的特征是以城区为中心,向四方放射扩散。主要河道有望虞河、张家港、元和塘、常浒河、锡北运河、盐铁塘、七浦塘(七鸦浦)、福山塘、耿泾、海洋泾、辛安塘、蛇泾、西塘河、苏家滃、大滃、尤泾、三泾、金泾、徐六泾、青墩塘、横泾塘、山前塘、大义塘、环城河、东环河、护城河、琴川运河等。境域南部诸河分布较密,北部诸河分布较稀。河道比降小,水流平缓,部分河道无固定流向。各河之中,有属主干河道和著名河道,还有分属有关乡镇的重要河道,至于为数众多小型港泾浜溇等,则分布更广。
境内湖荡 常熟境域内湖荡中,主要有昆承湖、尚湖、南湖荡等,还有面积 200 亩以上的水域 10 多处,至于小面积的水域以及人工开挖用作水产养殖的池塘,则为数更多。全境较大型的湖荡面积为 26.53 平方千米,约占水域总面积的 9.33%。小潭荡、上浜河面积 15.60 平方千米,约占水域总面积的 5.48%,人工开挖的鱼池面积 3.33 平方千米,约占水域总面积的 1.17%。
【气候】 2017年,常熟市气温略偏高,降水偏多,日照正常。
气温 全年平均气温17.6度,比历年(1981~2010年)平均偏高1.4度(历年平均值为16.2度)。7月24日,最高气温40.9度,创历史新高。
降水 全年降水量1458.9毫米,比历年平均偏多323.3毫米(历年平均值为1135.6毫米)。6月19日入梅,7月6日出梅,入梅略偏迟、出梅偏早,梅长17天,较常年偏短7天,梅雨量196.7毫米,较常年偏少4%。
日照 2017年全年日照时数为1827.9小时,比历年平均偏多14小时(历年平均值为1813.9小时)。
气象灾害 9月24~25日,受暴雨和大暴雨影响,城区普遍出现内涝现象,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。7月12日~29日,常熟市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,其中22~25日最高气温超过40度,对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。
常熟历来是人口大县。西汉景帝三年(公元前 154 年),常熟地方设虞乡,稍后又设立南沙乡,两乡人口近 1 万人。唐会昌年间,常熟有 1.38 万户。宋淳熙十年(1183),常熟有 2.6 万多户,13.25 万人。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),常熟有 6 万多户,约 24.1 万人。明弘治十年(1497),析置太仓州,常熟划出 1.5 万多户、5.8万多人。清嘉庆二十五年(1820),是常熟(含常熟、昭文两县)古代人口最多的一年,有 111.4 万人,其中男 63.87 万人、女 47.57 万人。道光以后,由于连年灾荒等因素,人口大幅下降。其后直到清末,人口总数一直徘徊在 80 万左右。民国期间,人口增长缓慢。尤其是民国 26 年(1937)日军入侵常熟后,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伤与逃亡。民国 37 年,常熟有 21.1 万多户、95.2 万人,其中男 47.9 万人、女 47.3 万人。1950 年,常熟有 102.68 万人。截至2012年底,常熟有户籍人口1067798人。
2017年底,常熟市有户籍人口1069079人。这其中,男性有518302人,占48.48%,女性有550777人,占51.52%。新生儿登记6925人,死亡6942人。全市总户数为324753户,年内新迁入3332人,迁出1682人。截至12月31日,全市外来人口实有数960718人,与2016年同期884456人相比,上升了8.6%。是年,常熟市平均期望寿命82.23岁,其中男性平均期望寿命79.75岁,女性平均期望寿命84.65岁。
常熟人口以汉族为主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人口流动日趋活跃,进入21世纪,常熟境域有蒙古族、回族、维吾尔族、苗族、彝族、壮族、布依族、朝鲜族、满族、侗族、土家族、藏族、哈尼族、哈萨克族、羌族、白族、高山族、 拉祜族等40多个等少数民族。
常熟地域内行政区域划分始于唐代。据唐陆广微《吴地记》称:常熟“管乡二十四”,其后集又载“常熟县十二都”。宋代,常熟境内设9 乡,乡下设都、里、村。元代改里为图。清代中期,易乡为场,以场统都,以都统图。清末民初,实行市乡制,常熟境内划为4市31乡。
民国18年(1929),县以下实行区乡制,以区统乡。民国23年,乡以下推行保甲制。其间,区乡划分几经变更。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,重新调整区划。1957年撤区,由县直辖| 各乡。1958年各乡建办人民公社,实行政社合一体制。1972年,撤销原浒浦镇,常熟县时有镇1个、公社33个和林场1个。1983年实行政社分离,仍为乡(原公社)建制,乡以下为行政村。是年,常熟撤县建市,设市属镇1个、33个乡、3个场。1985年10月,继福山撤乡建镇后,各乡陆续改建为镇。
1992年起,常熟实施乡镇合并,继是年12月城郊、琴南两乡并入虞山镇后,1999年6月以来,先后又有梅李镇、赵市镇、珍门镇合并为梅李镇;王市镇、福山镇、周行镇以及市棉花原种场合并为海虞镇;碧溪镇、浒浦镇、吴市镇、东张镇(2003年并入)合并为新港镇,2008年新港镇改称碧溪镇,2010年撤碧溪镇建街道,设立碧溪新区,和国家级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一体化管理;藕渠镇、兴隆镇、莫城镇、谢桥镇、大义镇先后并入虞山镇;古里镇、淼泉镇、白茆镇先后合并为古里镇;董浜镇、徐市镇合并为董浜镇;支塘镇、任阳镇、何市镇合并为支塘镇;沙家浜镇、唐市镇合并为沙家浜镇;辛庄镇、杨园镇合并为辛庄镇;王庄镇、冶塘镇合并为王庄镇;练塘镇、张桥镇合并为练塘镇;后张桥镇并入辛庄镇,练塘镇并入王庄镇,同时王庄镇改称尚湖镇。
2017年11月28日,常熟市撤销虞山镇,重新整合划分成虞山(原方塔管理区、兴福管理区、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)、常福(原大义管理区、谢桥管理区)、莫城(原莫城管理区、常熟服装城)、琴川(原琴湖管理区、虹桥管理区)四个街道办事处。至此,全市有建置镇8个,街道办事处6个,林场1个;另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,省级开发区1个,国家级专业市场1个,工业园区2个,本科院校1所。